在2015上海車展期間,國際品牌商用車集體缺席,但大眾汽車集團旗下商用車品牌曼、斯堪尼亞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大眾之夜活動。期間有消息傳出:大眾要在中國造重卡。其實,大眾計劃在中國生產重卡的消息幾年前就有傳聞。特別是大眾收購商用車品牌曼和斯堪尼亞以后,這種聲音就時不時傳出。

看好中國高端物流市場
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(fā)以來,歐洲經濟至今未走出低迷,歐洲商用車企業(yè)也不能幸免。中國政府大規(guī)模投資基礎設施的舉措,拉動了市場對卡車特別是重卡的需求,市場越來越大。
而如今,中國物流運輸市場正在發(fā)展變化,物流企業(yè)正在升級轉型。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在多個場合提到中國物流業(yè)對運輸工具的需求在發(fā)生變化,運輸車輛趨于高端化。他認為,在國民經濟轉型推動下,中國物流運輸行業(yè)正在逐步走向集約化、標準化、規(guī)范化。物流業(yè)對車輛、裝備需求的變化,體現在干線運輸將使用重型、集裝的裝備,物流運輸企業(yè)對車輛的信息化要求將越來越高,物流運輸車輛將更加低碳、環(huán)保、節(jié)能、安全。
越來越多的物流企業(yè)開始傾向于使用高端重卡。比如從事危化品運輸和配送物流企業(yè)干線運輸的企業(yè)有很多選擇了進口高端卡車,支線運輸采用國產品牌卡車。
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,中國要構建強大的物流系統(tǒng)。這對全球商用車市場的戰(zhàn)略意義不言而喻。對于大眾商用車來說,是一個巨大的機遇。
在國內,商用車市場特別是重卡市場,一直是自主品牌的天下,大眾雖然在中國汽車市場呼風喚雨,但要想在商用車市場復制乘用車的成功并非那么容易。
大眾品牌商用車優(yōu)勢不足
德國《商報》今年2月27日報道,大眾集團擬對卡車業(yè)務進行重組。據大眾內部消息稱,集團新卡車業(yè)務負責人任仕勒(AndreasRenschler)計劃參照戴姆勒模式,將集團旗下的曼、斯堪尼亞和大眾商用車部門從轎車業(yè)務分離,成立一個控股公司,并盡快上市。大眾對該計劃未予置評。
多年來,大眾集團一直沒有放棄過商用車業(yè)務,也一直致力于將自己打造成為類似于戴姆勒奔馳,即擁有轎車、商用車業(yè)務的大型汽車集團。
大眾集團旗下品牌大眾商用車產品涵蓋微型車、豪華巴士、客貨兩用運輸車、輕卡等,有非常豐富的產品線及相關技術經驗。但在重卡方面實力一直比較弱。大眾汽車集團旗下的商用車品牌有大眾商用車、曼和斯堪尼亞。其中,大眾已在巴西建重卡生產廠,產品主要投放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區(qū)。而大眾商用車在巴西市場的表現進來也不盡如人意。據外電報道,大眾商用車今年1月在巴西市場銷量為3500輛,同比下降29.8%。造成銷量大幅下滑主要是受巴西經濟危機影響。
與巴西市場相比,雖然同是發(fā)展中國家,但中國的投資環(huán)境顯然更穩(wěn)定,市場更大。如果以大眾品牌重卡的現有水準在中國獨資生產高端重卡,產品本身的技術水平不要說與奔馳、沃爾沃這些國際大牌重卡相比有差距,就是與中國的合資或本土自主品牌重卡,如解放J6、東風天龍、重汽豪沃等相比,也沒有多少優(yōu)勢。
由此來看,要想在中國生產高端重卡,以大眾商用車品牌現有的技術水準滿足中國市場需求,顯然還有距離。
更重要的是,中國市場競爭已經很激烈,而且市場格局已經形成,大眾商用車如果來中國搶占市場,能有多大勝算很難預料。
而收購斯堪尼亞和曼后,大眾進一步強化集團的商用車業(yè)務。對于大眾商用車在中國的現狀,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成員、大眾汽車集團(中國)總裁兼CEO海茲曼表示,斯堪尼亞和曼在中國現在只有進口的高端重卡,市場銷量還很小。他透露,大眾汽車集團目前正研究在中國建立重卡合資企業(yè),但他表示這一想法尚處于初期的預研究階段。
大眾集團旗下的商用車品牌曼在華已有合資企業(yè),2009年,曼與中國重汽簽訂協議,斥資60億港元收購中國重汽25%+1的股份,中方控股并只生產自主品牌卡車,同時與中國重汽簽署了技術引進許可協議。
斯堪尼亞一直是以進口車出現在中國市場,其市場份額目前小到可以忽略不計。而且斯堪尼亞方面多次表示,在中國只考慮獨資生產卡車,暫不與中國企業(yè)合資生產商用車。
從曼和斯堪尼亞的現狀看,大眾已經通過曼與中國重汽合資的方式,尋求在中國卡車市場獲得利益。如果有中國車企甘愿選擇大眾品牌的中、重卡生產平臺作為合資合作的對象,倒也未嘗不可,何樂而不為。
在華造重卡勝算幾何
大眾商用車的競爭對手們都在中國完成合作戰(zhàn)略,與中國商用車企業(yè)共同分享紅利。戴姆勒奔馳、沃爾沃等國際商用車企業(yè)在與中國企業(yè)合資時,中國商用車企業(yè)在合資企業(yè)中的話語權越來越高,中方保留自主品牌。
沃爾沃吸取前些年的教訓,調整在華戰(zhàn)略,與東風組建的合資公司摒棄了以往“中方+外方”的命名方式,產品全部采用東風品牌。戴姆勒奔馳與北汽福田合資,也保留了福田汽車“歐曼”中、重卡品牌,戴姆勒提供技術和專家支持,幫助合資公司提升產品質量,并協助研發(fā)針對中國市場的新產品。
在東風與沃爾沃集團建立戰(zhàn)略聯盟后,中國重卡行業(yè)的合資版圖已基本完成,除一汽解放、陜汽、華菱等尚未合資外,其他主要重卡企業(yè)已完成與國外商用車企業(yè)的合資合作。
有業(yè)內人士分析,大眾自身在重卡業(yè)務上沒有明顯的競爭優(yōu)勢,中國重卡市場競爭已經非常激烈,一些實力較強的國際商用車企業(yè)相繼在中國組建合資公司,而且中國商用車市場始終是自主品牌占主導,國外品牌商用車的市場份額非常小,這些國際商用車企業(yè)采用的大都是資本和技術輸出的形式。大眾愿意接受這種方式嗎?其在華造重卡的戰(zhàn)略能實現嗎?我們拭目以待。